为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工程学院于2025年10月9日组织开展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教学大纲研讨、教学进度安排等形式,重点探讨了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能力。

作为覆盖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工程学院程杰院长指出,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本领域问题的能力,为其在未来数字化环境中的学习、科研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集体备课重点明确了新修订教学大纲与进度表的教学定位与实施功能。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从基础到前沿、从理论到应用的系统化知识框架,其内容设计确保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实用技能,还能建立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认知,并初步体验编程逻辑,从而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而同步细化的教学进度表,则如同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图,通过循序渐进的安排,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合理分解,保证教学由浅入深、平稳推进,有效引导学生从夯实基础过渡到能力拓展,最终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研讨环节,与会教师深入探讨了如何依据教学大纲和进度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分享了设计实践案例的经验,并讨论了优化考核方式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加强课堂互动与实践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此次集体备课有效凝聚了教学共识,为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将进一步提升全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